2022年8月3日和4日两天,联合实习队伍以神农架为主要实习对象,对其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内容展开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横亘于长江、汉水之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总面积达3250km⟡,区内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6.2m,堪称“华中屋脊”。神农架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区域内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物种、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富有特色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地理学野外实习资源。
图1 神农架风光
3日上午,实习队员来到了位于神农架西北部的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该地区是以原始森林风光为特色的原始生态旅游区,尽力保持了在天然森林中穿行的体验。老师们讲解了该地区的地质形成背景,并引导我们去思考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地理过渡带为什么会存在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图2 天燕园区
下午,实习队员在官门山园区参观了园区的地质、地貌、动物和植物展厅。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8%,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在园区讲解员和老师们的讲解下,我们对官门山及整个神农架地区的地理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4日上午,实习队员乘车前往神农顶,在路上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我们观察到植被类型呈现出了阔叶林到针叶阔叶混交林再到针叶林的变化。神农顶展示了神农架最为经典的地质地貌景观,华中地区6座海拔 3000米以上的山峰均位于本区,包括神农顶、杉木尖、大神农架、大窝坑、金猴岭、小神农架。其中最高点为海拔3106.2 米的神农顶,为华中第一峰。这些山峰代表了大巴山脉最高一级的夷平面,堪称华中屋脊”,是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曾彪老师借助部分出露的土壤剖面为大家讲解了该地土壤的形成过程,并初步判定土壤类型为棕壤。
图3 曾彪老师讲解土壤
之后,实习队员们参观了距今约14亿年的板壁岩景区。板壁区为碳酸盐岩石林和石芽群,多见岩溶早期发育的石芽。其基岩为神农架群矿石山组的白云岩,沿垂向节理、裂隙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溶沟和石芽。沿步道行走至凉风垭,还可见不整合接触界面。下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凉风垭组灰色粉砂岩,上为南华系莲沱组冰碛砾岩,两者接触面凹凸不平、具侵蚀与底冲刷现象并且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因此判定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图4 板壁岩园区
下午,队伍前往了位于神农架西缘的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大九湖属于典型的泥炭沼泽,是中国亚热带泥炭沼泽的典型代表,其形成是由于植物残体在缺氧环境下较难分解、堆积而成。泥炭沼泽具有蓄水防洪、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吸附污染物等众多生态功能。大九湖地区有很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参与过部分研究工作的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同时,郑祥民老师强调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图5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图6 合影留念
2022年8月5日上午实习队伍从神农架林区出发,到达恩施州巴东县神农溪纤夫文化长廊。神农溪纤夫文化是巴东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巴东地区地形险峻,水流湍急,陆路交通尤其不便,纤夫这一特别的职业在此特别重要。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这样记载“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当时三峡地区的艰险以及纤夫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力争上游的精神内涵。此外,巴东县委有关同志向实习大队介绍了巴东县的地形地貌,经济交通,行政区划,脱贫攻坚等多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参观学习完神农溪纤夫文化长廊,实习队员们对巴东地区的自然特征,文化景观以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精准援助帮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发了实习队员们关于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的深入思考。
图7 恩施州巴东县神农溪纤夫文化长廊
8月5日晚,实习队伍在中国地质大学巴东实习基地组织了一次小组专题汇报,分享先前实习的内容的思想感悟和总结整理。汇报中,每个小组对前面实习路线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讲解,涵盖城市生态治理、文化历史变迁、地貌形成演化、水利工程项目、旅游规划管理、植物地带分异等多个方面。指导老师们对每一个小组的汇报良好完成提出了表扬,同时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通过这次的阶段专题汇报,实习队员们很好的回顾了之前的实践学习内容,加深了队员们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对接下来的实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图8 小组专题汇报
8月6日上午,实习队伍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巴东实习基地出发,来到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于此处对滑坡体展开观察学习。
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地处巴东县黄土坡滑坡体上 ,临接长江。整个试验场由一条主隧洞、5个支洞及试验洞,以及一系列的原位试验与监测设施组成。 在专业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实习队伍了解到每个支洞和试验洞都承担着不同的科研任务,为整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特别是滑坡灾害防控提供长期观测材料。之后,实习队伍前往三峡库区体积、危害最大的滑坡之一的黄土坡滑坡展开进一步观察学习。
晚上,实习队伍抵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举办“荆楚地理大讲堂第五期”。秭归县委党校三级教授郑承志作题为《传承屈原文化,培育地理传人》的报告,引发同学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树立文化自信。
8.7日上午,实习队伍从秭归基地出发,来到秭归县茅坪镇张家冲小流域观察学习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作。张家冲小流域系茅坪河支流,距三峡大坝5km,距秭归新县城5.5km,属典型的花岗岩出露发育区域。为探索花岗岩性区水土流失规律,张家冲小流域设立水土保持试验站。其中,共设14个试验小区,标准小区10个,坡度小区4个。坡度小区分别为5°坡地农作物、8°坡地农作物和20°坡地农作物。降水之后,不同小区内存留的土壤干重可反映不同坡度的农作物保持水土的能力,对研究学习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有重要意义。之后,实习队伍抵达位于秭归县茅坪镇的三峡竹海景区,地处长江南岸,旁依三峡大坝。三峡竹海景区自然景观融山、竹、树、洞、瀑布为一体,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图9 14个试验小区
图10 三峡竹海景区五叠泉
下午,实习队伍参观屈原祠。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屈氏,芈姓,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渊影响。实习队伍走进屈原祠,穿越两千年的时光去感受情怀的浪漫和历史的沧桑。在屈原祠对岸矗立着三峡大坝。三峡工程水库全长600余千米,平均宽度1.1km,水库面积1084km2,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图11 屈原祠
图12 三峡大坝
8月8日,实习队伍抵达链子崖景区。链子崖景区属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位于秭归县屈原镇境内长江西陵峡中,屹立于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链子崖景区包含两大模块:以图腾文化、屈原文化、土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模块和以新滩滑坡遗址、链子崖危岩体为代表的地质灾害模块。
新滩属软硬岩层相间分布区,走向垂直于长江河道,向西倾斜,形成陡崖缓坡,加上盐城节礼发育在流水作用下,易形成溶蚀,岩缝冲沟,一旦重力失衡,容易发生岩崩,滑坡等山体变形。湖北省秭归县新滩镇长江北岸岸坡于1985年6月12日发生巨型堆积层滑坡,由于对该滑坡进行了十余年调查研究和动态监测,当地较准确做出滑坡预警,新滩镇幸免灾难。对地质灾害进行研究监测,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保障。
图13 新滩滑坡
8月9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文理学院等单位相关学院联合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基地正式闭幕。
图14 联合实习闭幕式
8:00,总结大会开始,首先进行各小组汇报展示。各野外实习小组从联合实习路线中发掘湖北省的人文自然地理之美,结合所学所思进行总结性汇报,角度新颖,形式创新。3200威尼斯vip的六位同学,在组内准备阶段,积极查阅文献、制图,制作PPT,为小组汇报作出贡献。其中,郭威同学作为小组汇报人进行题为《神农架林区不同乡镇发展差异分析——以木鱼镇和下谷坪土家乡为例》的汇报,从时空观、系统观、人地观综合进行分析阐述,获得高度评价。
(郭威,CopyRight (c) 20213200威尼斯vip(中国)有限公司2019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
10:30,开展总结大会第二阶段,相关领导发表讲话,进行颁奖仪式。3200威尼斯vip师生获得“精品野簿奖”、“卓越实践奖”、“睿智创新奖”和“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展现了兰大地理人的风采。11:30,总结大会胜利结束。
(曾彪老师,右三)
(郭威,右三)
(张文慧,左二)
回顾这13天紧张而有序的日程安排,直观而形象的实习实践,兰大地理人收获满满、感触深深。再次感谢高校地理实习联盟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各承办高校的精心组织与线路设计,感谢后勤老师和工作人员的细致服务,感谢各位教师学生的帮助配合。铭记此次相聚,CopyRight (c) 20213200威尼斯vip(中国)有限公司期待与各高校的朋友们下次实习再会!祝愿兰大地理人继续在地理学漫漫长路上下求索、朝夕不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