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威尼斯vip

学院新闻

首页 > 正文

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第三课题组—秦巴山地中东部气候考察

2019-09-04

近日,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第三课题课题组结束了2019年度夏季气候资源野外考察工作。

2019年7月22-30日,课题负责人靳立亚教授带队深入秦巴山脉腹地重点区域开展气候森林资源调查。本次考察线路途经我国的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考察组着重考察了陇南市的五凤山、巴中市的米仓山、光雾山,安康市的化龙山以及宝鸡市的太白山等山地的主要气候环境和森林植被分布状况。

伏羲庙侧柏.jpg

伏羲庙侧柏

受到不同类型气候的影响,植被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从秦巴山地西北部至东南部,气候类型过渡逐步过渡到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随着水热条件的逐步优化,区域内的植被类型随之发生变化,从兰州以东的以冷温带草原为主,向东南至安康市逐渐过渡到以暖温带森林为主。通过实地气候考察,旨在更好地了解秦巴山地对中国气候的分界作用,并与此前理论模型分析工作进行对比。本次考察发现,虽然满足采样的树种在秦巴山地分布广,但是人为的破坏使得适合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采样点十分稀少,特别是在大巴山山脉,西段的大巴山(以米仓山和光雾山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进行了大规模的砍伐,次生林的年龄大约在50-60年;处于陕西境内的中段大巴山则由于大规模建设旅游景点和开山凿路,使得植被破坏严重。

米仓山.jpg

米仓山

光雾山.jpg

光雾山

植被受到破坏的南江河沿线.jpg

植被受到破坏的南江河沿线

此前,项目第三课题组已于2017年秋季和2018年夏季在包括甘肃天水石门山、贵清山、陕西秦岭北坡南五台、南江县和湖北神农架等地采集了大量树轮样芯样本。现有的树轮样点已经覆盖了秦巴山地的中东部的大部分区域。预计2019年秋季,第三课题组还将前往秦巴山地的西段进行野外采样,进一步完善秦巴山地西段树轮样点的覆盖面。

瀛湖大坝水库.jpg

瀛湖大坝水库

【项目背景】秦岭-大巴山地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在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等多方面都呈现过渡性、敏感性、复杂性与多样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地学和生物学信息,是我国科学家在地理、生态、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科学突破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我国地域结构研究的深化、山地垂直带理论的构建以及地理要素变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研究区(秦巴山地)涉及陕、甘、豫、川、渝、鄂6省市。项目的参与单位来自我国12个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科学考察人员达100余位。项目执行期为2017年至2022年。项目将系统调查以秦岭-大巴山为主体的中国南北过渡带的植被、土壤、气候、水文和主要资源的空间分布,集成和构建过渡带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指标空间变化的完整数据序列,明晰山系南北翼之间的详细差异,绘制多种专题图集,出版系列科学考察报告,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为全面提升南北过渡带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3200威尼斯vip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参加单位,承担项目第三课题“多源气候资料同化与集成”的任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我校3200威尼斯vip兼职教授靳立亚为该项目第三课题负责人;我校3200威尼斯vip汪霞副教授、邓洋博士、大气科学学院邵爱梅教授和学院的多位研究生为课题骨干成员。课题旨在结合气象观测资料、气候代用指标、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来确定秦巴山地生物气候指标和关键地带性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建立秦巴山区及周边地区格点化气候要素数据集、遥感数据集、古气候代用指标数据集及同化要素数据集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气候时空格局分布的建立提供较为全面和坚实的科学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