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威尼斯vip

学院新闻

首页 > 正文

威尼斯官网李国强副教授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EPSL上发表中亚干旱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成果

2018-05-29

近日,CopyRight (c) 20213200威尼斯vip(中国)有限公司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李国强博士和陈发虎院士等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A Tianshan Mountains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dicates anti-phase climatic variations in arid central Asia and in East Asi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71210、41302143、41130102)资助。

中亚干旱区是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干旱区的主体,气候干旱,生态系统脆弱,是北半球粉尘的重要源区之一。位于中亚干旱区核心区域的天山地区现代气候主要受控于西风环流,该地区过去环境变化研究可以为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机制、深入理解东亚夏季风-西风系统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组陈发虎院士等通过中亚气候变化集成研究提出了中亚干旱区现代间冰期(1.15万年至今)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与东部季风区存在错相位的“西风模态”,但对于中亚干旱区气候在更长时间尺度上是否也存在有别与季风区的“西风模态”还缺乏深入研究。

本研究选择天山地区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开展高密度钾长石释光测年,建立了黄土沉积的高分辨率年龄-深度模型,结合古气候代用指标(磁化率、粒度、有机质含量和碳同位素)研究,发现中亚干旱区在末次间冰期(距今13万年到7.3万年)及现代间冰期内部气候以暖干-冷湿组合变化,其有效湿度变化表现出21 ka的周期并随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反向变化。中亚干旱区在间冰期内部表现出与东亚季风区相反的气候模式。PMIP3模拟表明轨道驱动导致的中-高纬太阳辐射梯度变化引起的西风强度变化是导致中亚干旱区有效湿度与东亚季风区反相位的可能原因。一方面,该研究使用最新发展的钾长石释光测年技术,结合贝叶斯年龄深度模型分析提供了老于十万年的中亚黄土高分辨率年龄标尺;另一方面,该研究提供的高分辨率记录也证明了末次间冰期中亚干旱区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西风环流,该时段气候变化也存在与东亚季风区反相位的“西风模态”。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李国强博士,31岁,是我校3200威尼斯vip的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释光测年及古环境变化,近年来主要开展了轨道尺度西风区气候变化及西风-季风相互作用的记录研究。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第一通讯作者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项目多项。

    发现错误?报错

    文:

    图:

    编辑:潘纯熙

    推荐关注